循環醫學
循環醫學基本概念

來源:正定康復理療院
 
    循環者,終為始,始為終。世界上萬事萬物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時時刻刻在運動中發生著生剋制化的變化。有規律的運動方可產生循環,而循環又可以推動物質的運動。
 

一.生命
循環
人生是有限的,生命是無限的(生命輪回終極價值觀)。生命的過程是一個自我更新的過程,是能量與物質、物質與能量轉化的過程。是上古、中古、下古不同時空的輪回過程。生命是物質運動的形式,新陳代謝貫穿著生物體的進化以及生長發育的全過程。

      “人”作為生物體是以肉體與精神的表現形式存在於自然界當中。人從無形到受精卵是能量向物質轉化的開始,也是無極轉太極的過程。其物質與能量的運動,就是人體生殖細胞並形成新個體以延續種族循環過程。從受精卵開始,歷經胚胎期、胎兒期、幼兒期、青壯年期、老年期、死亡期,始終貫穿著新陳代謝的運動循環。新陳代謝的停止,是生命體回歸太極轉無極的過程,是能量在不同空間的轉化過程,也是生命運動軌道的轉化過程。即是生殖循環,也是生命循環

       生為聚合,死亡是一種分散,原來合為一體的生命,重新要兵分兩路——高級的腦能物質向天空歸返而去,而肉體低品質的這一部分呢,它們在系統分散的過程中,各自遵從不同的分散途徑,從哪兒來,還要再回哪兒去。由於人體肉身這部分死亡物質如:皮、脈、筋、骨、肉、血液、腺體等等,所有這些東西,在死亡之後,無一遺漏的都要被納入死亡能量循環系統,進行全面的分散轉化。

             經喪葬充分分化後的個體單位體積極其微小,屬於微觀原基物質之列。所以,世人同樣也就無法發現它們循環變化的行蹤 ……

    死亡能量物質的循環是一種宏觀的、大尺度的重複往返運動,是地球物質分門別類的分合聚散運動之一。

    所以,地球所有生命的能量由微至小至中至大……,再由大至中至小至微……。在時空的掌握中,忽而它們有形有象,忽而它們又如霧如塵。斗轉星移,所有的生死都按照自己的聚散往返方式運行流轉。有的過程長,如雄關漫道,也有的瞬息萬變,如電光石火。地球的自然之律就是如此,可以生,可以死,可以長,可以短,可以巨,可以微。運行於天上地下,物質能量的聚散演化永不停歇,循環無期。

 

二.人與自然的循環
     人與自然的循環是統一的。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形成了春夏秋冬自然氣候的循環。春夏秋冬氣候的運動規律表現為四時之氣的生發、生長、收斂、收藏。人體隨著四季氣溫、氣壓、溫度、和光照的變化不斷地做出反應,以適應自然環境,形成人與環境的平衡統一。地球自轉一周為二十四小時,即十二個時辰,人體臟腑、經絡的氣血流注同樣遵循著白晝的自然變化規律。所以,人與天相應,與自然相感,天地人合一。
組成人體的最小單位是細胞,對體內多數細胞來說,是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液體環境之中,機體與大氣環境的物質交換就在人體的內環境,內環境的穩定,決定著細胞的吞吐運動及新陳代謝。外界環境因素的改變可以直接影響內環境的穩定,所以人和自然是一個相互統一的整體。
 

三.人體能量運動
循環
細胞是組成人體的最小單位。每一個系統,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組織都是由不同的細胞或者細胞群體所組成。他們的機能狀態有一個共性,就是細胞在不停地開合吞吐運動,不停地進行著消化吸收的活動,依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實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合變化。只有不斷的交和變化,不斷的推動人體的升降開合,新的物質能量才能產生。人體要想處於健康狀態,必須遵循人體內能量剋的規律。

         人體內能量的
循環是以人體的呼吸循環、消化循環、血液循環、內分泌循環以及陰陽五行生剋循環等為基礎的。是相互協調、相互統一的有機整體。
 1. 能量的大循環即周天的循環,是為公轉的循環。能量起于會陰向上過丹田、中脘、上脘、過膈而上、百會而下,繼續下行經大椎、過命門、尾閭、跨會陰而循環一周,能量運行於這個公轉的路線之上,周而復始,氣血方能暢通; 能量遵循這個公轉的循環運動,人體才會健康。
(附小周天循環小周天本義指地球自轉一周,既晝夜循環一周;後經引申,內氣在體內沿任、督二脈循環一周,即內氣從下丹田出發,經會陰,過肛門,沿脊椎督脈通尾閭、夾脊和玉枕三關,到頭頂泥丸,再由兩耳頰分道而下,會至舌尖,與任脈接,沿胸腹正中下還丹田。因其範圍相對較小,故稱小周天。又稱子午周天、取坎填離、水火既濟、玉液還丹等 任督二脈之氣交通把上、中、下、前、後幾個丹田連接起來維持陰陽協調,促進氣血運行,使機體環境處於自我協調平衡的穩態。這種小周天迴圈亦稱子午周天迴圈。
    大周天循環:大周天是古代天文術語,指太陽繞地球轉一圈。大周天是古代氣功主要流派之一的內丹術功法中的第二階段,即練氣化神的過程。它是小周天階段基礎上進行的。內丹術認為:通過大周天,使神和氣密切結合,相抱不離,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稱它為大,是由於它的內氣循行,上自頂門泥丸宮,下至腳底湧泉穴,除沿任督兩脈外,也在其他經脈上流走。相對來說,範圍大於小周天,故稱為大周天循環
小小周天循環:是指隨腹腔橫式呼吸人體內氣或能量經丹田——會陰——命門——丹田的運行。此種循環運動可啟動腹腔及會陰部的能量運動,並使命門動氣,強化腎功能,增補先天之氣,加固人體的生命之本。)

        2.
公轉能量的循環推動與調整水液的分佈、水液的循環。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通過肺的宣發與肅降運動的迴圈,將水液和水谷精微向上布散于頭面諸竅以潤之,外達皮膚腠理化汗液,向內向下輸送其他臟腑以潤之。並將臟腑代謝所生的濁水下輸至腎與膀胱。故說肺為水上之源。所以人體能量運動表現為吸在上,主升,走表。呼在下,為降,走裏。任升,督降。循環一周,始于陽,終於陰,起于陰,止于陽,周而復始。所以肺的呼吸運動的循環助推人體人體的能量循環
人體能量循環充分說明了臟腑氣血運動的協調性和統一性。因此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肺朝百脈,主全身之氣,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百脈流經與肺,又經肺的呼吸進行體內外清濁之氣的交換。然後通過肺氣的宣降作用,將富有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輸送到全身。所以肺為公轉的動力之源,肺部空間壓力的大小取決於呼吸循環的暢通與否,肺部空間壓力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全身血液循環的運行。
        
       3.
飲食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維持人體能量的動力源泉。食物進入消化道後,如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大分子的物質如糖、脂肪、蛋白質等經過各級消化道充分的機械性和化學性消化轉變為麥芽糖、單糖、脂肪酸、氨基酸等小分子有形成分,通過小腸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液,隨血液循環周流全身並進行物質的代謝與合成以供給全身組織細胞的能量,即維持體溫的熱能、體內物質滲透的滲透能、肌肉收縮的機械能、神經傳導興奮的電能等等,所以消化吸收的循環是人體能量循環的源泉基礎。
4.在人體生命活動的過程中,O2CO2的運輸物質的代謝和利用、激素到達靶器官和靶細胞發揮其作用、代謝產物到達排泄器官及內環境相對穩定的維持等,都必須依靠脈管系統血液運輸得以實現。所以血液循環在人體生命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血液循環系統是封閉的管道系統,包括心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血液循環在身體內流行不止,環周不休。
左心室收縮時,由左心室射出的動脈血注入主動脈,經各級動脈分支到達全身的毛細血管,血液在此與周圍的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把動脈血帶來的營養物質、激素和氧送給組織細胞,同時帶走其新陳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此時鮮紅的動脈血變成暗紅的靜脈血。再經小靜脈、中靜脈,最後經上、下腔靜脈返回右心房,這個循環途徑體循環也即大循環。由右心室射出的靜脈血注入肺動脈,經肺動脈的各級分支到達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網,在此進行氣體交換,使靜脈血變成含氧豐富的動脈血。然後經肺靜脈返回左心房,這個循環途徑肺循環
肺部空間壓力的大小決定著肺循環的暢通與穩定。呼吸運動直接影響靜脈回流。肺循環是體循環的動力之源並調整心臟的前負荷,前負荷壓力減小使回心血量的減少心臟泵血能力下降。反之,前負荷過大,如靜脈血快速、大量地回流入心時,心肌超負荷運動,逐漸使心肌收縮力減弱,搏出量減少,所以在臨床上應嚴格控制靜脈輸液量及速度,以防急性肺水腫、急性心力衰竭的發生。
淋巴循環系統是組織液回流入血液的一個重要的輔助系統。毛細淋巴管以稍膨大的盲端起始於組織間隙,彼此吻合成網,並逐漸會合成大的淋巴管。全身的淋巴液經淋巴管收集,最後由右淋巴導管和胸導管入靜脈。淋巴液的回流是組織液中的蛋白質回流入血液中的唯一途徑。淋巴循環對人體的生理功能及免疫功能等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淋巴回流受到障礙,組織液的膠體滲透壓就會升高,引起組織水腫。
微循環是指血液循環系統中在微動脈和微靜脈之間迴圈部分。血液和組織之間的物質交換是在微循環實現的。人體的空間能量轉化就在於此。正常情況下,微循環的血流量與組織器官的代謝水準相適應,保證各組織器官的血液灌流量並調節回心血量。如果微循環發生障礙,將會直接影響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附:微循環的臨床與病理
人體每個器官,每個組織細胞均要由微循環提供氧氣、養料,傳遞能量,交流資訊,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謝廢物。一旦人體的微循環發生障礙,其相應的組織系統或內臟器官就會受到影響而不能發揮正常功能,就容易導致人體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亂以及疾病的發生。正常情況下,微循環血流量與人體組織、器官代謝水準適應,使人體內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運行。因為人的毛細血管極細極長,而且其中的血液流速極慢,每秒只能流動0.41毫米。在這麼長的血管中,經常有雜質混濁在血液中,如膽固醇、酒精、尼古丁、藥物殘渣、化學殘留物等,它們不但使血管壁變厚,有時經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運行不暢。因此,人體如果不注意保健預防,微循環很容易發生障礙,產生淤滯,新陳代謝不能正常進行,輕則造成機體功能退化,嚴重時就導致疾病的發生。 
    目前醫學研究,人的衰老、生病都與微循環功能障礙有關這是比較公認的學說。那麼微循環障礙會起哪些疾病呢?神經系統:腦部發生供血不足,腦細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氣、養料,代謝產物不能充分順利排除,而導致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記憶力下降、神經衰弱、重者會發生腦梗塞、中風等症。心血管系統:心臟發生微循環障礙,引起心肌供血不足,產生胸悶、心慌、心律不齊、心絞痛等冠心病的症狀,甚至發生心肌梗死。消化系統:胃是後天之根本,如果胃部微循環發生障礙,就會引起胃的功能紊亂,營養吸收不良,發生胃炎、潰瘍病以及其他胃部病變。肌肉關節系統:肌肉、關節微循環障礙,代謝產物堆積,會產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冰冷、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會造成脈管炎、下肢靜脈曲張,嚴重出現跛行,刀割樣痛。頸、肩、腰、腿痛退行性病變。婦科系統:有許多婦科病均與微循環有關,如痛經、月經不調、小腹下墜感、附件炎、子宮肌瘤都與氣血不通、氣滯血淤有關,氣滯則痛,血淤則腫。皮膚科:隨著年齡增長,皮膚的微血管減少,供血、供氧不足,表現皮膚營養降低,出現皮膚彈性下降,出現鬆弛和皺紋、黃褐斑、老年斑、眼周過早出現魚尾紋、眼袋等,由於微循環障礙引發多種老年病:如腦供血不足引起的腦萎縮、老年癡呆、中風、高血壓、冠心病、肩周炎、骨刺形成骨質疏鬆等症。
 
5.機體的各系統、各器官、各個細胞群體的功能活動需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密切聯繫,相互配合共同協調維持其相對穩定。神經調節在人體生理功能調節中起主導作用。神經系統的調節是以反射的形式進行的。具有迴圈特點。反射中樞的神經元通過傳入神經接收來自體內外環境變化的刺激資訊,並對這些信息加以分析、綜合和儲存,再經過傳出神經把指令傳到所支配器官和組織,產生調節和控制效應。如角膜反射、膝腱反射、咳嗽反射、排便反射、疼痛反射等等。有時傳出神經還能直接作用於內分泌腺,通過後者釋放激素間接影響效應器活動,如神經細胞分泌的肽類、組織細胞產生的前列腺素和生長因數以及免疫活性細胞分泌的細胞因數等,均在細胞與細胞之間傳遞著特定的信息。使內分泌調節成為神經調節的延升部分
6. 內分泌與內分泌細胞組成人體重要的信息傳遞系統。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包括垂體、甲狀腺、腎上腺、胰島、甲狀旁腺、性腺和松果體等;散在的內分泌細胞分佈比較廣泛,在腸道、下丘腦、心臟、血管、肺、腎、胎盤等器官組織中。這些組織分泌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質,例如腦(內腓肽、胃泌素,釋放因數等),肝(血管緊素原,25羥化成骨固醇等),腎臟(腎素,前列腺素,125羥成骨固醇等)等是細胞與細胞之間資訊傳遞的化學媒介。
內分泌系統間有一套完整的互相制約,互相影響和較複雜的正負反饋系統。與神經系統一起對機體的基本生命活動,新陳代謝、生長發育以及各種功能活動進行調節。它們能對體內外各種環境變化做出反應,並對機體的各種功能活動進行整合。從而維持機體各循環的平衡發展與內外環境的統一和穩定。例如保持血糖穩定的機制中,即有內分泌方面的激素如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生長抑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的作用,也有神經系統如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參與。所以只有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協調統一,才能使機體內環境維持最佳狀態。
 

四.陰陽循環  

陰陽源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認為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以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例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    

陰陽學說應用於中醫學上,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的規律。簡單來說,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即體液,包括血液、津液、淚水、鼻水、內分泌,精液。至於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陰陽協調,則身體健康;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如果陽盛,身體機能過度活躍,精神亢進,內熱,損耗體內液體,症狀是發熱、口渴、大便燥結、頭痛、失眠、煩燥不安等。陽虛則表現為身體機能衰退,活動力減弱,內寒,症狀是疲乏無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長、大便稀溏等。若陰虛身體陰份不足,會感到口燥咽幹、皮膚幹、貧血、內分泌失調、內熱、手足心熱等。《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人體內若陽氣偏旺,陰氣就必然受損;相反陰氣為主,陽氣則受抑制。陽氣旺盛會產生熱證,陰氣至極會產生寒證。寒到極點會生內熱,熱到極點也會生內寒,即寒證。
    陰陽並非總是對立的,也互相依賴而生。例如,人體的機能活動(),必須有營養物質()的滋養,但另一方面,機能活動又產生營養物質,變成身體所需,藉以維持生命。

 

五.五行循環

五行的生剋循環即臟腑之間的小循環。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及相互關係都在遵循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規律。人體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等組織器官及精神情志等各種功能活動,都具有五行的特性。以五行的生剋制化規律來分析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繫,並以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的循環規律來闡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進而指導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有著及其重要的臨床意義。

肝屬木,位於右,心屬火,位居膈上。肝生心即木生火,是說肝細胞群在運動過程中輻射的能量延橫膈向左側運動至心臟下側,再翻轉向上運動,所以肝藏血以濟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同時,肝氣的條達作用向左可以疏泄脾氣之壅滯,是為木克土;肺居膈上,屬金,肺氣清肅,肺細胞群能量向下運動時,心火之陽熱,抑制肺氣清肅太過,是為火克金;也是說心火與肺金交合混化後的能量向下偏右側方向運動,至隔膜處制約肝陽的上亢,是為金剋木。肺氣宣發越肩下行作用于腎區細胞群,是為金生水,使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腎精,肺氣肅降以助腎納氣;所以古人有“左肝右肺”“肝上肺下”之說。水為至陰,其本在腎,水化與氣,其標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腎水化氣的過程是說腎區細胞群的能量向上運動時,與脾土交合混化後的能量,向腹腔右上方作用於肝細胞群,是為水生木,所以腎藏精以滋養肝血,腎陰資助肝陰以防肝陽上亢。腎水受脾土所制約,是為土剋水,進而表現了脾氣運化水液之能力。脾土和腎水交合後的能量沿腹腔左側運動上濟於心,可防止心火之亢烈,是故水剋火;經水制約的心陽溫煦脾土,助脾運化,是為火生土;脾氣運化,化氣以充肺,即土生金。

五行制化使五臟協調平衡。五臟中的每一臟都具有生我、我生、和剋我、我剋的生理聯繫。五臟之間的生剋制化說明每一臟在功能上因有他臟的資助而不至於虛損,又因有他臟的制約和剋制而不至於過亢;本腑之氣太盛,則有他臟之氣制約;本臟之氣虛損則可由他臟之氣補之。所以五行的運動推動了能量的生生化化,能量的相互刺激推動人體能量循環的周流(舉例:肝()的生理功能失常,影響脾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即肝氣犯胃()。治理胃不適時,不單針對腸胃,還要疏肝理氣。腎屬水,心屬火,水火不容;若腎水不足,心火相對便旺盛,以致心跳加速,腎上腺素激增加,精神過度活躍,表現出來的征狀是無故心跳、心慌,但心臟功能卻正常。中醫學上稱這現象為「心腎不交」。醫治的方法是加強腎水,以撲減心火,即所謂的“滋水制火”


六.能量動力循環

人體的能量運動起於會陰,道家稱海底輪,是周天之始,也是任督交匯之處,是全身能量運動的動力之源。會陰區的能量壓力與周圍細胞群的輻射有關,如膀胱細胞群、宮體細胞群、前列腺細胞群、大小腸細胞群、腹肌細胞群等,會陰區的能量是一個整體,任何群體的能量增加或減少,都會影響會陰的能量壓力的變化。會陰能量壓力是能量向上升的基礎,是扶正驅邪的根本。

人體中焦脾胃區、肝膽區細胞的橫向撞擊運動產生人體所需物質與精微物質,乃消化之本,氣血回流之本。在任脈段能量上行有助推作用。

上焦心肺的空間的暢通與否,決定心肺細胞群的運動力度,上焦者,法天。宜清亮,是宗氣之所,任脈出入之門戶。呼吸動,能量行。能量上而越之,越而下之,使能量彙聚太陽區,太陽之路是臟腑之根、能量動力之樞紐,能量交合,物質交換,清降清升,清升濁降,公轉不休,循環不止。能量更新,道法自然。


七.水液代謝循環

水液代謝,是指水液的生成、輸布以及水液被人體利用後的剩餘水分和代謝廢物的排泄的過程,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生理過程。水液來源於飲食,是通過胃、脾以及大小腸等消化吸收而生成。水液的代謝過程,則是以脾、肺、腎三臟為中心完成的。故曰:脾土主運行,肺金主氣化,腎水主五液。凡五氣所化之液,悉屬於腎;五液所化之氣,悉屬於肺;轉輸之臟,以制水生金者,悉屬於脾(《醫宗必讀·水腫脹滿論》)。

水液生成以後,首先由脾通過升清作用,將其向上轉輸到心肺,同時一部分未被吸收的水液,則與食物殘渣一起下傳於大腸,從糞便中排出體外。
  肺接受了脾上輸的大量水液,通過宣發肅降作用。將其敷布至周身。其中一部分水液經肺的宣發作用,隨衛氣而運行於體表,外達四肢官竅,以濡養肌肉,潤澤皮膚,代謝以後的廢料和剩餘水分,又通過陽氣的蒸騰,化生成汗液從汗孔排出。另一部分水液經肺的肅降作用,以心臟為動力,隨營氣循經脈而運行於體內,以濡養五臟六腑,灌注於骨節和腦髓之中,在被機體組織器官利用之後,又集聚於腎。另外,在肺的呼氣運動中,也排出了少量的水氣。
腎為主水之臟,集聚于腎的水液在腎的氣化作用之下,被泌別成清者和濁者兩部分。其清者,通過腎中陽氣的蒸騰氣化作用,又複上歸於肺,重新參與代謝,由心肺再布散周身,以維持體內的正常水液量;其濁者,則通過腎中陽氣的溫化推動作用,不斷地化生成尿液,並且向下輸送至膀胱。當膀胱內尿液積到一定量時,就產生尿意,從而及時自主地經尿道而排出體外。
水液的正常代謝,與五臟系統功能正常,陰陽平衡密切相關,陰陽並需,尤以陽氣為要,陽旺則氣化,氣化則水自化。
  總之,人體水液代謝的全過程,需要五臟六腑生理功能的協同配合,又是以肺、脾、腎三臟的功能活動為主的。其中腎的氣化作用又貫穿于水液代謝的始終,並且對脾、肺等臟腑在水液代謝方面的功能起著促進作用。如果脾、肺、腎三臟中任何一臟的功能失常,皆可引起水液的輸布排泄障礙,使水濕停留於體內,而產生痰飲、水腫等病理變化。


八.三羧酸循環及
ATP(能量)的生成
【三羧酸循環的概念及化學意義】
新陳代謝由合成代謝和分解代謝組成。前者是生物體從環境中取得物質,轉化為體內新的物質的過程,也叫同化作用;後者是生物體內的原有物質轉化為環境中的物質,也叫異化作用。同化和異化的過程都由一系列中間步驟組成。中間代謝就是其中的化學途徑。如糖元、脂肪和蛋白質的異化是各自通過不同的途徑分解成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然後再氧化生成乙醯輔酶A,進入三羧酸迴圈,最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三羧酸循環是由乙醯CoA草醯乙酸縮合成有三個羧基檸檬酸, 檸檬酸經一系列反應, 一再氧化脫羧, α酮戊二酸、琥珀酸, 再降解成草醯乙酸。而參與這一迴圈的丙酮酸的三個碳原子, 每循環一次, 僅用去一分子乙醯基中的二碳單位, 最後生成兩分子的CO2 , 並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三羧酸循環(英語: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又檸檬酸循環(Citric Acid Cycle),是需氧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代謝途徑,因為在這個循環中幾個主要的中間代謝物是含有三個羧基的檸檬酸,因此得名;或者以發現者Hans Krebs命名為Krebs循環三羧酸循環是三大營養素(糖類、脂類、氨基酸)的最終代謝通路,又是糖類、脂類、氨基酸代謝聯繫的樞紐。
    在三羧酸循環中,反應物葡萄糖或者脂肪酸會變成乙醯輔酶A。這種“活化醋酸”(一分子輔酶和一個乙醯基相連),會在循環中分解生成最終產物二氧化碳並脫氫,質子將傳遞給輔酶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黃素腺嘌呤(FAD),使之成為NADH + H+FADH2NADH + H+FADH2會繼續在呼吸鏈中被氧化成NAD+FAD,並生成水。這種受調節的“燃燒”會生成ATP,提供能量。
    細胞質和線粒體基質是三羧酸循環的場所。它是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一步,但在需氧型生物中,它先於呼吸鏈發生。厭氧型生物則首先遵循同樣的途徑分解高能有機化合物,例如糖酵解,但之後並不進行三羧酸循環,而是進行不需要氧氣參與的發酵過程。
小結:
一次循環,消耗一個2碳的乙醯CoA,共釋放2分子CO28H,其中四個來自乙醯CoA,另四個來自H2O3NADH+H+1FADH2。此外,還生成一分子ATP
特點:
1)各種生物的細胞呼吸中都存在,是生物細胞在代謝上的一個共性,是生物循環和進化的一個證據
2)具有高效性
【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是指細胞在氧氣的參與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出2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的過程。.有氧呼吸是高等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的3個階段
    1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一個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兩個分子的丙酮酸,同時脫下4[H];在葡萄糖分解的過程中釋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於合成ATP,產生少量的ATP.
    22階段:丙酮酸進入線粒體的基質中,兩分子丙酮酸和6個水分子中的氫全部脫下,共脫下20[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2氧化碳;在此過程釋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於合成ATP,產生少量的ATP.
     33階段:在線粒體的內膜上,前兩階段脫下的共24[H]與從外界吸收或葉綠體光合作用產生的6O2結合成水;在此過程中釋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於合成ATP,產生大量的ATP.
    在有氧呼吸過程中,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徹底氧化分解以後,共釋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儲存在ATP中,其餘的能量都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
有氧呼吸公式:
    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38ATP
三羧酸循環的生理意義
  1.三羧酸循環是機體獲取能量的主要方式。1個分子葡萄糖經無氧酵解僅淨生成2個分子ATP,而有氧氧化可淨生成32ATP,其中三羧酸循環生成20ATP,在一般生理條件下,許多組織細胞皆從糖的有氧氧化獲得能量。糖的有氧氧化不但釋能效率高,而且逐步釋能,並逐步儲存于ATP分子中,因此能的利用率也很高。
  2.三羧酸循環是糖,脂肪和蛋白質三種主要有機物在體內徹底氧化的共同代謝途徑,三羧酸循環的起始物乙醯CoA,不但是糖氧化分解產物,它也可來自脂肪的甘油、脂肪酸和來自蛋白質的某些氨基酸代謝,因此三羧酸循環實際上是三種主要有機物在體內氧化供能的共同通路,估計人體內2/3的有機物是通過三羧酸循環而被分解的。
  3.三羧酸循環是體內三種主要有機物互變的聯結機構,因糖和甘油在體內代謝可生成α-酮戊二酸及草醯乙酸等三羧酸循環的中間產物,這些中間產物可以轉變成為某些氨基酸;而有些氨基酸又可通過不同途徑變成α-酮戊二酸和草醯乙酸,再經糖異生的途徑生成糖或轉變成甘油,因此三羧酸循環不僅是三種主要的有機物分解代謝的最終共同途徑,而且也是它們互變的聯絡機構。
三羧酸循環是機體產能的主要方式。因此ATP/ADPNADH/NAD+兩者的比值是其主要調節物。總之,組織中代謝產物決定循環反應的速度,以便調節機體ATPNADH濃度,保證機體能量供給。
總之,人體所有細胞的呼吸運動離不開ATP能量的供給,同時三羧酸循環圈也是三大有機物分解代謝的以及轉能的最終途徑。有了能量的基礎,人體內所有組織細胞的代謝及器官的功能才會正常。因此三羧酸循環和ATP 的生成是動植物的最基本的生物基礎,並有著極其重要的生物學意義。是所有循環的基礎。



九.舌尖—舌根—舌尖循環

舌乃人體全息。舌尖為天,舌根為地。在天為心肺,在地為腎、命門,天開地動能量行。舌質話胞內,舌苔說胞外,胞內物質動,胞外能量行。舌尖開,督脈行,舌根動,任脈升。迴圈需動力,開口造空間。離中虛,坎中實,取坎添離,集中力量一條線,後天返先天。

 

十.公英—石菖蒲—獨活用藥循環

公英動會陰,啟動能量行,上行不費力,緩緩能量升。補而不瘀滯,瀉而無虧損;菖蒲胸中行,扶正又祛邪,開竅能量動,膻中空間靜,減壓是頭功,動力由此生;越肩能量下,獨活運動中,掛帥主天下,外焦天空晴,能量混化中,三焦和諧生。精微需代謝,轉化循環生。尾閭是關鍵,火灸助生成。生命之源泉,追根求本真。
                                        

十一.髓腦循環

傳統中醫講,腦為髓之海,脊髓是補充大腦的基本物質。頭部的物質運動、能量運動與脊髓有密切的關聯。

人體的總體能量運動是由任脈會陰區上升,過丹田、肚臍、中脘、上脘、膻中、到百會區,過百會區從背部向下運動,過大椎、胸椎、腰椎、尾椎、而進入會陰,這是人體內部能量總體運行路線,我們稱之為公轉

人體的物質精微,起于丹田,向下過會陰,至尾閭向上反轉,從骶骨裂孔入脊髓,繼續向上經過腰椎內部到達命門,命門動氣,並輻射於兩腎,從而腎陽溫煦,補腎填髓。精微物質腎陽之氣繼續上行至胸椎內部,增補一身之陽氣。通過大椎內部,至啞門穴入枕骨大孔到顱腔,精微物質補充大腦,腦細胞蠕動加強,並啟動、擴充腦細胞運動的空間通路,使大腦微循環活躍,開發智慧。精微物質集中於百會,並輻射於全身,從而調動、調節全身之陽氣,全身能量得以疏通。繼續下行至印堂深處(即祖竅),下走鼻骨正中內側達上齶部,精微物質在上齶部將諸陽之清氣會聚成形,凝結為晶瑩的、純潔的、高密度的膠狀液體向口腔內運動輻射。(指人雜念俱消、形神歸一的極靜狀態下,上齶會產生一種津液,因其從上齶而下,比喻為天井之水。)即:天一生水,是為聖水。其味清冽,久則香甜,如飲玉液瓊漿,並與口腔內腮腺、頜下腺、舌下腺三對外分泌腺分泌的唾液混合轉化為能量精華,後沿咽喉部隨呼吸及吞咽運動經上、中、下焦入丹田部,形成亮點。這一“聖水”猶如山中之泉水,灌溉滋潤全身。修煉者閉口屈舌,隨呼吸升降吐納口中自然會使甘甜的津液源源而來,以意導入下丹田,汩汩吞入腹中,甚有補益。若能勤加修煉由津吞入腹,以熱力蒸動。途經上焦時,天空晴朗,心肺空間被聖水滋潤,助肺宣發、肅降;助心肌泵血之力。途經中焦,聖水入脾土,滋潤大地,大地一片生機,助脾運化之力。達下焦臍下小腸區,刺激小腸蠕動,助腸系膜有效能量的吸收轉化之力。下焦明亮、純潔的高精微能量的集合,即為“丹”。“丹”能量輻射於全身細胞,促進全身的能量交合、混化、異化,加強人體的新陳代謝,由於能量不斷的更新、轉化與升級,從而再次更新與加強髓腦循環,進行髓腦深處的革命,促進後天向先天的轉化,提高生命的等級與生物的進化。
附:唾液的作用
唾液含有豐富的水分、酵素、維他命B、蛋白質、鉀、鈣以及澱粉酶等多種有益人體的成分,並具有消炎、解毒、養顏、美容和幫助消化的作用
1 .唾液含有的澱粉酶能將食物中的部分澱粉初步轉化為麥芽精,有利於胃腸道進一步消化吸收;同時又將口腔中的食物潤濕並幫助舌將食物攪拌成糊狀,便於吞咽
2. 唾液中的過氧化酶、過氧化氫醇等13種酶就可基本消除食物中可能存在的亞硝基化合物、黃麴黴毒素等微量致癌物質。由此可見唾液是人體特有的抗癌劑。 
3. 唾液腺還能生成多種生物活性物質以參與調節生命活動。例如唾液腺分泌的一種神經生長因數具有刺激感覺神經和交感神經生長、分化的高效能;    
4. 唾液中有一種叫上皮生長因數的蛋白質,能促進表皮和上皮組織的生長。過去民間常用在創傷部位塗抹唾液的主辦法療傷。這正是無意中利用了唾液殺菌、促進傷口生長癒合的作用。現在上皮生長因數已被製成藥物用於治療多種體表損傷了。
5. 唾液還含有幾種調節骨骼形成和生長的因數。
6. 最值得一提的是腮腺能分泌一種具有調節血糖作用的激素。現已確認,腮腺是胰腺之外能使血液中胰島素水準上升的重要組織。有的專家樂觀地設想,如果找到加強腮腺這一功能的方法,也許能為糖尿病治療另闢蹊徑。
 

          總上所述,人體內處處皆循環,從組成人體最小單位的細胞到整個生命體的運動,無處不遵循著循環的規律運動,就是說迴圈產生運動,運動促進循環。循環的物質基礎是能量的運動和轉化,能量的轉換使物質得以更新,能量的運動軌道不同,物質的組成及精微度也隨之不同。所以解決人體疾病應先從改變能量入手,從而改變細胞的運動和功能狀態,使人體恢復健康。


蒲公英學會歡迎網站公告蒲公英心聲健康資訊人體空間醫學養生篇癌症篇學會會訊 學會課程其他機構課程影像錄像短片學會活動聯絡我們複習重溫講課下載空間醫學下載欄資訊分享網站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