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轉暢通

 

                           公轉暢通

來源:空間醫學

人體空間的能量運動,還存在自轉與公轉兩種不同形式,而且能量的輻射運動會在本體周圍形成能量場,能量間的混化和異化運動正是籍由“場”來完成的。

理解公轉和自轉,首先還需要對空間有進一步的瞭解。宇宙中,日、月、星、辰、各種天體,都是在宇宙空間中不斷運轉變化;植物、動物都是在大自然的空間中繁衍生息。生物體內的細胞,物質內部的粒子,都是在空間製造能量,維持其生命活動。微觀物質粒子雖小不可觸,但運用現代科學儀器來觀察,它們內部的結構也充分展現出大量空間的存在。我們已經知道人體內部存在大量的空間,既包括臟腑與臟腑之間的空間,也包括細胞與細胞之間的空間。人體可以劃分為四大空間,四大空間又可以稱為人體的四焦,即上焦、中焦、下焦與外焦,四焦各自包含了形狀、大小、性質、功能不同的臟腑區域。

上焦,指人體橫膈膜以上的部位,包括肺區、心區、頭顱區,上焦猶如人體內部的天空,是人體最重要的空間之一。上焦宜清亮,不宜混濁,正如《內經》所言“上焦如霧”。上焦清亮,能量流通順利;上焦混濁,能量濃度高、壓力大,不僅將導致上焦肺區、心區、頭顱區細胞運動失調,而且將引起連鎖反應,影響中下焦能量運動,導致中下焦臟腑細胞群運動失調。

中焦,指肚臍以上至橫膈膜以下的部位,包括肝膽區、脾胃區,中焦為上焦與下焦的樞紐,為下焦能量運動之通道。中焦的作用在於腐化食物、轉化能量,《內經》言“中焦如腐”。中焦的能量猶如蒸騰之氣,向上運行,撞擊上焦區域,傳統醫學認為“脾氣散精於膻中”。如果中焦能量濃度過高、壓力過大,不能順利上升,就可能導致胃病、肝病、糖尿病等。

下焦,指胃下側以下到膀胱,包括腎區、腹腔區,下焦能量如火山爆發,突起突落,以生發、衝撞和推動中焦能量。傳統醫學認為,命門為人體能量的根基,衛氣出於下焦並貫布全身。

外焦,是脊背內側與五臟六腑之間的大空間,包括整個背部空間和腰部空間,又可以稱為後焦、太陽區與傳統醫學的太陽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太陽區是就區域而言,太陽經指的是足太陽膀胱經。外焦是人體能量運動變化的總調節場地。

人體是一能量動力循環系統,包括自轉與公轉兩個方面。自轉,即人體每一個細胞都在進行著胞內物質與胞外能量的相互轉化,其所輻射的能量圍繞在細胞本體周圍,這種能量運行遵循一定的規律,即自左向右圍繞細胞本體運行,是橫向水平面的運行,我們稱這種能量的運行為自轉。人體的臟腑均由細胞構成的,所以臟腑的能量也都圍繞臟腑本體進行自左向右的運行。公轉,即人體內能量的高度集中統一運行,牽動人體內部所有自轉的運行,貫穿於人體四大空間。以傳統中醫的穴位進行標識。

公轉的運行路線如下:能量從會陰向上走,經丹田、中脘、膻中、天突,到達百會,向後方下行,經啞門、大椎、命門,過尾閭至會陰,再轉向前方上行,循環往復。公轉貫穿于人體的諸經,貫穿於血海、腦髓之海、氣海、水穀之海,能量在四大海中彙聚,進行交合、混化、異化,從而生成了新的物質能量。

道家修煉有周天功,公轉路線經過了周天的各個部位,但很多方面有所不同。公轉路線與佛家講的海底輪、腹輪、臍輪、膻中輪、喉輪、頂輪相切,相切的交點是人體能量橫向與縱向運行的交叉點,是能量的彙聚之處,是經與絡能量的轉換處,是公轉與自轉的調節處。所以,公轉已經包含了道家的基本練法,包含了佛家的基本練法,是佛道合一的練法。公轉在運行過程中調節臟腑的能量盈缺,對人體的陰陽進行了綜合性調整。

傳統醫學有任督二脈的說法,任脈為諸陰經之匯,督脈為諸陽經之匯,匯是彙聚之意。人體諸陰經調節的總指揮、總調節機關是任脈,人體諸陽經的總指揮、總調節機關是督脈。任督為兩條經脈,公轉將二者貫穿、統一,陰陽統一調節。公轉與傳統中醫所講的任督二脈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其一,任脈和督脈是兩條經脈,公轉加強了任督兩條經脈的貫通。其二,按照中醫的說法,任脈的能量下行,督脈的能量上行,但公轉任脈段的能量上行,督脈段能量下行。其三,公轉路線寬度要遠遠大於兩條經脈,在任脈段上,以任脈為中線,左右各拓寬二寸。在督脈段上,並左右各拓寬二寸。任脈是諸陰之匯,督脈為諸陽之匯,公轉加強任督二脈的貫通,使人體的諸陰經與諸陽經協調統一運行。

人體內部能量的公轉自轉,與地球的公轉、自轉類似,也與人體的大小循環有著共同之處。人體的循環是小循環推動大循環,大循環的運動力之大小與小循環的回流有著密切的關係,加大小循環的回流,等於加大了大循環的動脈動力,因回流的能量有助於刺激、推動大動脈的運動力。各細胞群體所輻射的能量,通過腹背前後進行運動,是橫向水平面的運動,為自轉。自轉有助於能量的回流,加大公轉的運動力。換言之,自轉是能量的回流,入海歸源;人體的公轉,是能量的輸布。

人體空間能量運行之所以源遠流長,在於百川能量回饋。百川入海歸源,將各細胞群體所輻射的能量注入外焦空間,通過尾閭到會陰,回到能量生髮的源頭。公轉與自轉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自轉為公轉提供運動動力,公轉又帶動刺激了自轉的運行。
另外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任督貫穿的介面屬於空間,任脈到督脈,中間是一個空間,在修煉學上講舌抵上顎,似抵非抵,只有這樣,任脈所輻射的能量才能達到督脈。督脈到任脈,中間也是一個空間,修煉學上講提肛、收會陰,這樣,督脈所輻射的能量才能達到任脈。為了更有利於任督二脈的貫穿,要人為地增大任脈末端的壓力,降低督脈起點的壓力,這樣,任脈的能量才能夠順利地達到督脈,同理,要增大督脈末端的壓力,降低任脈起點的壓力。

※※※
傳統中醫理論體系形成於中國古代,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形成了鮮明的特點,整體觀念就是其特點之一。傳統中醫的整體觀念,實質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指的是人體本身的整體性,另一方面指的是人與自然的整體性。就人體本身而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僅在組織結構上相互聯系,而且在生理功能活動中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相互為用的,是協調平衡的一個整體。現代醫學的發展,對人體的研究越來越精密,當今醫學的分科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往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整體觀念淡薄,沒有認識到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的關聯。我們認為,講醫學也要具備一種大的視野,具備一種全面的思想,不光要認識到物質實體方面的聯繫,更要看到人體內部的空間,要看到人體空間的信息和能量運動,通過調動人體的信息,運改能量,通過能量撞擊物質,從而恢復人體功能。

在治療上要進行一次性的綜合治療,既要調整宏觀的物質功能變化,又要調整微觀的物質功能變化,以微觀的功能變化改變宏觀的功能變化。而這種目的,可以通過調整人體的公轉得以實現,公轉暢通,則從頭到腳,從內到外,不分區域,不分層次,細胞、組織、器官、臟腑、系統,都能一次性地完成治療,而且能夠找到病理的關鍵。

傳統醫學講汗、吐、下、溫、清、補、和、消八法,空間醫學不講八法,只講公轉,公轉是一個總調節樞紐,公轉暢通,八法自然得以實現。



蒲公英學會歡迎網站公告蒲公英心聲健康資訊人體空間醫學養生篇癌症篇學會會訊 學會課程其他機構課程影像錄像短片學會活動聯絡我們複習重溫講課下載空間醫學下載欄資訊分享網站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