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空間醫學理論精要

          人體空間醫學理論精

來源:空間醫學


一."天人合一"與"人體空間"

"天地合氣,萬物化生",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日、月、星、辰各種天體,都是在宇宙空間不斷運轉變化,植物、動物都是在大自然的空間中繁衍生息。生物體內的細胞,物質內部的粒子,都是在空間中製造能量,運用信息維持其生命活動的。微觀物質粒子雖小不可触,但運用現代科學手段來觀察,它們內部的結構也充分展現出大量空間的存在。

就人體內部來說,也存在大量的空間,既包括臟腑與臟腑之間的大空間,也包括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極微空間。人體可以劃分為四大空間,四大空間又可以稱為人體的四焦,即上焦,中焦,下焦與外焦。四焦各自包含了形狀、大小、性質、功能不同的臟腑區域。對四大空間的劃分,形成了對人體生理的全新認識,不再從臟腑,經絡,穴位的角度來認識人體,將實體與空間兩者有機結合。

空間為物質運動、能量運動、信息運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每一種物質都不是狐立、靜止、永恆不變的,都在與周圍的物質相互吸引、排斥,進行著混化、異化的運動。物質相互撞擊、磨擦,能量不斷地輻射、轉化、傳遞著信息,這就是空間運動的規律。空間中能量物質的運動,不斷地改變著事物的本體、本質。所以,調整人體功能,一定要考慮到人體內部空間,人體空間與自然空間的聯系,使之符合自然規律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深化了傳統醫學的整體論治。長期臨床觀察發現,很多人體疾病,如癌症、糖尿病、肝炎、冠心病等,都是由空間能量運動不規律引起的,現代治療學大都針對疾病本體,忽視了對人體空間的研究探討。

二."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與"細胞內外"

將傳統中醫"營"、"衛"、"氣"、"血"的概念與現代科學,"細胞","物質","能量"的概念聯系起來,拓展和改變了中醫抽象概念的內涵。在研究探索中,從人體空間的角度入手,獲得了新的認識,脈中與脈外為細胞的內外,而細胞內的物質為營氣,細胞外的精微物質為衛氣。

細胞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功能和結構單位,基于上述對細胞的認識,認為:人體的組織、器官、臟腑、系統,甚至整個人體,是由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細胞群構成的大小不一,各有空間領屬的"胞"。這些功能各異的"胞",胞胞相套,胞胞相通,既相互制約又強調統一,共同完成和實現人體的生理,生命活動。
吞吐是細胞的基本功能,結合傳統醫學關于臟腑消化吸收的觀點重新加以闡釋,消是細胞內的物質運動,磨擦、變化;當物質在磨擦的過程中粗變精,從細胞內輻射到細胞外,由物質轉化為能量,稱之為化,吸,是細胞的吸收功能,即由細胞外的能量轉運到細胞內,細胞外的能量進入細胞內部,轉化為細胞內部物質,則稱之為收。細胞的吞包含了吸和收,即人體空間能量重新返回到細胞內,也就是衛氣轉化為營氣,能量物質轉化為實體物質。細胞的吐包含了消和化,即細胞內的物質轉化為空間能量,流動在細胞與細胞間的空隙,并被其它臟腑細胞所利用。


三."陰陽"與"物質能量轉化"

人體空間醫學用其能量學說解釋陰陽與五行,使古老的理論現代化,複雜的內容簡單化。傳統醫學的"陰陽",指人之本體屬陰,而身體所輻射的熱量屬陽。飲食物質屬陰,而經過消化後產生的熱量屬陽。細胞本身屬陰,而細胞輻射所產生的能量屬陽。陰虛與陽虛的理論應更清楚,陰是物質的實體,虛是不足,陰虛不足,是細胞內的物質不足。在治療上應以細胞外能量物質轉向胞內,使胞內物質充足。傳統醫學認為,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即加大人體空間能量壓力,促進胞外能量轉化為胞內的物質。陽虛,為胞外物質不足,故,陽虛則寒。陽虛者,促使胞內物質轉向胞外,使胞外能量充足。

<<內經>>言: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由此可見,陰陽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是天地萬物生長、發展、變化的根源。陰陽代表事物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事物的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不可變的,而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變的。在人生老病死的過程中,陰陽轉化實質是體內物質與物質所釋放的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而細胞是構成生命體最小的單位,人體的物質是由細胞構成,由細胞的開合吞吐將內部的精微物質釋放到細胞之間的空隙。由此而知,細胞內外的物質與能量的轉化,影響生命的發展與變化,在此基礎上,深入地剖析了人體物質與能量相互轉化,相互作用的關系,將傳統中醫的八綱辨証簡化為物質能量辨証。


四."氣"與"能量"

在傳統中醫生命物質-氣,血、津、精、液的系統中,氣是最大的概念。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運行不息而又極其細微。氣的運動變化規律是生命運動的規律,"氣"是生命物質與生理功能的統一。
能量是精微的物質,是細胞在運動過程中通過開合、輻射、撞擊而產生的,與傳統醫學的"氣",雖然提法不同,但內涵相同,實指同一事物。"先天為精氣",即遺傳物質所產生的能量,形成了人的生命原動力。古人云: "兩神相搏,能量純潔,名曰真氣",真氣即人體先天的純精華能量,來自母體,不同于後天飲食和呼吸的能量,飲食中的"水谷之精氣",即營養物質所提供的能量,是人的後天之本,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氣,即通過肺的呼吸作用,把空氣中的氧氣吸入體內,參與體內物質代謝後所產生能量,是人體的另一動能量來源。空間醫學對傳統醫學所講的"元氣","宗氣"等學說和理論有了更明確的認識,認識到元氣即人體的先天能量,宗氣即人體的後天能量,并進一步認識到人體賴以生存的生理和生命活動的主要動力,在于人體空間的能量運動。


五.任督二脈與公轉運行

人體是一能量動力循環系統,包括自轉與公轉兩個方面,自轉,即人體每一個細胞都在進行著胞內物質與胞外能量的相互轉化,其所輻射的能量圍繞在細胞本體周圍,這種能量運行遵循一定的規律,即自左向右圍繞細胞本體運行,是橫向水平面的運行,我們稱這種能量的運行為自轉。人體的臟腑均由細胞構成的,所以,臟腑的能量也都圍繞臟腑本體進行自左向右的運行。公轉,即人體內能量的高度集中統一運行,從傳統中醫的穴位與經絡概念來講,公轉的運行路線如下:能量從會陰向上走,經丹田、中脘、膻中、天突、到達百會,向後方下行,經啞門、大椎、命門、過尾閭至會陰,再轉向前方上行,循環往復。
公轉與傳統中醫所講的任督二脈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一,任脈和督脈是兩條經脈,公轉加強了任督兩條經脈的貫通。其二,按照中醫的說法,任脈的能量下行,督脈的能量上行,但公轉任脈段的能量上行,督脈段能量下行。其三,公轉路線寬度要遠遠大于兩條經脈,在任脈段上,以任脈為中線,左右各拓寬二寸。在督脈段上,以督脈為中線,并左右各拓寬二寸,任脈是諸陰之匯,督脈為諸陽之匯,公轉加強任督二脈的貫通,使人體的諸陰經與諸陽經協調統一運行。


六.五行學說與能量運行

傳統中醫的五行學說是人體五臟能量運動的代名詞。由于五臟的形狀,位置,生理功能不同,以及不同細胞輻射不同的精微能量,精微能量在空間經過一系列的撞擊、交融、混化和異化的過程,完成能量的生生化化,即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臟的能量運行具有整體性,連鎖性。

一、首先,腎區細胞群輻射的能量向上運行,被脾胃區細胞群所輻射的能量的壓力阻止,而向兩側移動。腎區細胞群輻射的能量與脾胃區細胞群輻射的能量在空間相遇進行交合,能量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改變,變化為既不同于腎區細胞群原本輻射的能量,也不同于脾區細胞群原本輻射的能量,這種新的能量向兩側移動,在運動過程中能量進一步發生變化,改變了原有的壓力和強度,具有了更大的推動力,推動肝區細胞群的運動,即傳統醫學的,"水"生"木"。傳統醫學認為,生者為母,克者為父,"水"生"木"的過程中,"水為母,"木"為子,而"土"為父,如果腎區細胞輻射的能量沒有遇到脾區細胞群輻射的能量阻擋,就不可能推動肝區細胞群的運動。正是在"土"的克制下,能量發生了異化,產生了更大的撞擊力,才能夠生成"木"。

二、肝區細胞群輻射的能量向上移動,受到肺區細胞群輻射能量壓力的影響,被迫沿膈下空間向左運動。在運動的過程中,肝區細胞群輻射的能量與肺區細胞群輻射的能量進行異化,能量性質發生變化,濃度,壓力也大大增強。新能量從膈下空間運行至心區下方,對心區產生推動的作用,所以有"木"能生"火"的說法。在這一運動過程中,"木"受到"金"的克制。所以,肝區細胞輻射的能量與心區細胞輻射的能量交合時,肝區細胞的能量物質已經發生了變化。

三、心區細胞群輻射的能量,向下運行,受到腎區細胞群輻射的能量壓力的影響,即"水"克"火",受到腎區能量的克制,其濃度和壓力發生變化,性質發生變化,對脾區形成推動,所以"火"能生"土"。

四、脾區細胞群輻射的能量受到肝區細胞群輻射的能量克制,即"木"克"土",產生新的能量,此能量越膈而上,推動肺區細胞群運動,加大肺區細胞群運動的動力,所以"土"能生"金"。

五、肺區細胞群輻射的能量受到心區細胞群輻射的能量影響,產生新的能量,越肩向後運行,進入外焦空間,能量撞擊腎區細胞群,改善腎區細胞群能量的環境,即肺"金"能生腎"水"。在這一過程中,"金"受到"火"的克制。


七.清升濁降與清降清升

傳統醫學所講的"清升濁降",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就是腎功能而言,另一方面就是脾胃功能而言。腎的升清降濁,是指腎在整個氣化過程中元氣發揮的作用。脾胃的升清降濁,是指脾胃一臟一腑對水谷消化吸收與輸布的協調作用。脾氣升清,胃氣和降,二者的功能既對立又統一,無論是針對哪一臟腑,"清升濁降"說明的是人體內部能量和物質的運動趨向,即在人體內部,能量的總體運行方向向上,而物質的總體運行方向向下。

傳統中醫認為,肺為人體之華蓋,肺具有肅降的功能,肺與全身能量的輸布密切相關。肺是"清升"功能實現的重要樞紐,關聯到清升濁降能否順利實現,如果肺部能量過高,"清升"受阻,清升濁降失調,則引起多種疾病。

實現"清升",首先"濁降","清降"指的是從外焦入手,疏通外焦,使上焦能量越肩胛沿公轉路線向外焦運動,清空上焦空間,為"清升"創造條件。

同時,"清降"使能量撞擊腎區,腎區細胞運動增強,實現"補腎回本"。因此,清肺是補腎的關鍵,"肺金生腎水"的道理即在于此。


八.陰陽平衡與至實至虛

傳統醫學認為,陰陽雙方在彼此消長的動態過程中保持相對的平衡,人體才保持正常的運動規律。平衡為維持生命的手段,陰陽平衡是健康的標誌。

"至虛至實"即應用了不平衡,不對稱,一鬆一緊,一虛一實的不協調關系。所謂"至實"就是加大能量積聚部位的壓力,而"至虛"就是降低能量不足部位的壓力,至實至虛的目的是制造能量差,促進能量的自然流通。能量在流通過程中調整,均衡壓力,保持動態均衡的分布,而并非引動能量運行。"至實至虛"是促進公轉暢通的重要手段之一。


九.對心臟右側空間的認識

左心室血液的輸出與右心房血液的回流有密切關系,血液回流的多少決定血液輸出的多少。降低心臟右側空間能量的濃度與壓力,有助於增大右心房的血液回流,同時增強小循環的動力,促進左心室血液的輸出,加強大循環的動力。

人體的循環是小循環推動大循環,大循環的動力大小與小循環的動力大小有著密切的關系,加大小循環的動力,等於加大大循環的動力。


十.拋掉病名,尋找病因

傳統中醫講"氣聚成形,氣散成風","氣"是能量的代名詞,能量的質聚與消散在人體空間內進行,空間能量的壓力和澴度,能直接影響臟腑的本體功能。當臟腑自身輻射的能量不能及時輸散,包圍在臟腑本身周圍時,則引發臟腑病變。

調整臟腑周圍能量,可以從調整公轉入手。在公轉這一循環往復的線路上,任何一個部位都擔負著兩種角色,既是上一個部位能量的直接疏散點,又是下一個部位能量的直接動力點。比如說,胸部是腹部能量的直接疏散點,又是背部能量的直接動力點,而背部既是胸部能量的直接疏散點,又是尾閭部能量的直接動力點。查找人體疾病的原因,要充分考慮病變部位能量的直接動力點和疏散點,還要考慮第二、第三疏散點。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講究拋掉病名,尋找病因。

肝病    肺    背部,治療肝病可從背部入手
腎病    肝    肺部,治療腎病可從肺部入手
脊背    腎    腹部,治療脊椎病可從腹部入手
頭部    胸    大椎,治療頭部病症可從大椎入手

 

 



蒲公英學會歡迎網站公告蒲公英心聲健康資訊人體空間醫學養生篇癌症篇學會會訊 學會課程其他機構課程影像錄像短片學會活動聯絡我們複習重溫講課下載空間醫學下載欄資訊分享網站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