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空間醫學概論
一 人體空間醫學定義
人體空間醫學,是創始人郭志辰大夫在近50年的臨床實踐中不斷研究、探索、總結形成的醫學理論構思。
廣義的人體空間醫學,包含治療學、養生學、預防學和修煉學,是新世紀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狹義的人體空間醫學,以研究人體空間爲主題,著眼於空間能量的濃度與壓力,強調通過人體空間能量的撞擊運動,恢復臟腑功能,恢復人體健康。既不同於傳統中醫,又不同於現代醫學,可作爲聯繫二者的紐帶。目前談到的人體空間醫學,側重於治療學方面的介紹。
二 人體空間醫學主要內容
『人體空間』是人體空間醫學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人體空間醫學的最大發現。天人合一,人體空間與宇宙空間存在共性。在宇宙大空間內,「空」是萬象之根,老子《道德經》中言:「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自然界「空」中的變化,是生、長、化、收、藏的根本,人體內部空間也如此。在人體內部,「空」是物質傳遞、能量輻射的媒介,「空」以流動的精微物質即能量爲基礎,能量的濃度與壓力變化形成人體空間的動力。
「能量」是人體空間醫學中的又一核心概念,與傳統中醫的「氣」大致等同,能量學說爲人體空間醫學的重要理論。從「能量」的角度出發,人體空間醫學對傳統中醫的陰陽及五行學說進行了現代解讀,並發現了人體內部能量運行的根本之道:公轉。公轉暢通是治療人體疾病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人體空間醫學立足於細胞論,賦予細胞以空間的概念,將傳統「營」、「衛」、「氣」、「血」的概念與現代醫學「細胞」、「物質」、「能量」的概念聯繫起來,將人體最基礎也最根本的生命活動和生理功能擴展開來,從而獲得全新的認知,爲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的結合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深入地剖析了物質與能量之間相互轉化、相互作用的關係,打破了傳統中醫繁瑣名詞的限制,將八綱辨證簡化爲物質與能量、細胞內與細胞外的辨證,提出以細胞群體爲單位的功能運動理論,並認識到細胞群能量運動方向的重要性。
人體空間是能量調節的場地,細胞的物質運動、能量輻射與人體空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聯。只有場地純淨,能量流通順暢,人體生理功能才能回歸正常,人的生命活動才會回歸自然。在傳統中醫「三焦」的理論基礎上,加之對《傷寒論》的深入研究,逐漸認識到人體「太陽區」的作用,並對「太陽區」的範圍進行拓展,提出了「外焦」的概念,把傳統中醫的「三焦論」拓展爲「四焦論」,並深刻闡釋了上、中、下三焦與外焦的相互作用關係。三焦是能量運行的主要空間,外焦又是公轉與自轉的調節空間,是能量疏散和灌注的主要通道。公轉聯繫並調節了四大空間內的能量的總體運行,這是人體內部能量運行的總規律。
在病因論上,人體空間醫學提出,水的分佈不均導致人體多種疾病的形成,調節人體內部水的分佈是醫生的職責所在。人體空間醫學的病因論與傳統中醫和現代醫學的病因論都不同,理解水因論,需要深入理解人體空間能量的存在形式,能量在人體內部以「水汽」的形式存在,而調整人體疾病,就是要促使水的液態、汽態之間正常轉化,這與自然界水的轉化有類似之處。
在治療原則上,人體空間醫學以「公轉暢通」爲總原則,講究能量的清降清升、至實至虛,有章可循又機動靈活。在暢通公轉運行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公轉任脈段和督脈段交接之處的能量壓力差。面對現代醫學提出的繁瑣病名,人體空間醫學提出:打破病名,參考症狀,即:不受現有病名的限制,參考症狀,查找病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在具體治療方法上,提出了電腦舌診法、小方治病以及其他輔助療法,都是在傳統中醫療法上的開拓與創新。這些方法無一不是牢牢把握了物質與能量的相互轉化關係,把握人體空間能量的濃度與壓力對物質本體的影響,通過能量撞擊物質並改變物質。
小方治病以藥物功能的具體化爲基礎,以藥物氣與味爲工具,整體地調動了各部位空間能量推 、宣、提的方法使能量轉變成動力,促進人體內的清升濁降。小方治病具有藥味少、藥量小、療效好的特點。
人體空間醫學倡導:新世紀的醫學應以調理身心健康爲主,以治療爲輔;強調以“修心、養性、積德、忘我”爲本,使心靈得到清靜,恢復心靈原有的淨潔,從而挖掘自身的潛能,並科學地加以運用,爲人類造福。這不僅有益於治療,更是現代人養生與修煉的根本之道。
三 人體空間醫學特點
(一)深研整體觀念
人體空間醫學強調整體觀念,就是要具備一種大的視野,具備一種全面的眼光。在對人體的認識上,傳統中醫重視人體本身各個局部的統一性和完整性,認爲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如氣、血、津液、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活動中是相互協調、相互爲用的,在病理變化上是相互影響著的。人體空間醫學不僅認識到有形實體物質的統一性和完整性,而且認識到存在於空間的無形的能量與信息變化。現代醫學更側重研究細胞內部物質的變化,研究不斷深入,發展到細胞基因工程等等。儘管如此,仍然局限於細胞內部,沒有脫離細胞本體,無法完整地認識人體的生理病理。
人體空間醫學從「空」肇始,由「零」開始,將外在的「空間」概念引入到研究中,這與當今世界上的各類醫學都有所不同。在對疾病的認識上,將所有疾病的原因歸納爲一個「水」字,傳統中醫提出的「六淫」、「七情」以及不內外因,最終都是影響人體內水的狀態及分佈。在治療上,公轉暢通是人體空間醫學最根本的治療原則,強調一次性的綜合療法,從頭到腳,從內到外,不分區域,不分層次,從細胞到組織、器官、臟腑、系統,同時調整,統一治療。在對藥物的研究上,不僅重視傳統本草的功用,更側重藥物發揮作用後引起的鏈鎖反應。整體觀念貫穿於人體空間醫學生理、病理、診斷、用藥與治療各個方面。
(二)強調微觀制動
從物質、能量、信息到信息、能量、物質,空間醫學強調調動人體信息,運改能量,通過能量運動撞擊、改變人體內部細胞運動,從而改善和恢復人體功能。
人體空間醫學發現了人體空間精微物質的存在,發現了人體空間「象」的變化,「象」的物質基礎是能量,是空間流動的精微物質。與實體物質相比,人體空間精微物質是一種微觀的存在。
人體空間醫學強調「微觀制動」,用一點小小的力牽動很大的能量運動。好比分子結構,動一個分子,這個結構程序、結構式子、性質,整個都變了。微觀上的變化牽扯到整體的變化。所以,用藥1克要比30克效果好。在空間醫學治療上,都應用微觀制動。
比如晃足療法,只有簡單的兩個動作,只從足部入手,但對全身的疾病都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而且在晃足的過程中,晃動幅度越小、頻率越高,效果越好。再比如靜養療法,人躺在床上,按摩師只是點按膻中,輕輕晃晃腳,但是內部的微觀在進行調整,目的是把細胞內部的物質遷移到空間,使之在空間中參與混化、異化,生成有利於人體健康的新的生命物質。
(三)遵從循環之道
《內經》中指出:「人與天地相應也」、「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人和自然的最大共性在於,大自然是由水構成的,人也是由水構成的,人體內部水的含量占到了70%-80%。大自然的變化是水的循環變化,水、霧、雲、雨,都是水的變化。人的變化也是水的循環變化,人體健康與水的正常循環關係密切。
自然界存在多種循環,晝夜、寒暑、春夏秋冬、二十四節等等,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人體內部也存在多種循環:體循環、肺循環、公轉循環、自轉循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外焦如化,是循環。細胞的消、化、吸、收,也是循環。細胞內外物質能量的相互轉化,同樣是循環。循環與「道」息息相關。大自然時時刻刻都在遵循著「道」的規律運行。人體內部的「道」,即人體的循環,在體內生態平衡與不平衡之間運行。改變人體內部的變化,違背「道」的原則是不現實的,一定要遵循「道」的自然規律。
四 如何學習空間醫學
(一)解放思想,破除門派
人體空間醫學與傳統中醫同出於養生修煉實踐,但因方法不一、時代不同,所以理論各異。學習人體空間醫學,必須解放思想,
破除門派。這樣,才能真正領悟空間醫學中包含的思想,並在實踐中靈活應用。比如,傳統中醫強調解決矛盾,強調調整陰陽、
扶正祛邪、治病求本等。人體空間醫學則強調至實至虛,回歸自然,應用不平衡、不對稱的方法,使人體的細胞群運動,從而恢
復細胞的功能。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提出「打破病名、參考症狀」的方法。如果不解放思想,就很難理解,更難應用。
廣義的空間醫學,包含修煉學、養生學、預防學、治療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沒有門派之別,儒、釋、道的思想都囊括在內,中、西醫的精髓都包含其中。更沒有民族之別,蒙醫、藏醫等等,一切理論與方法,包括念力的方法,只要有益於人類,就都可以採納,都可以應用。人體空間醫學兼容並蓄,包羅萬象,倡導和諧。所以,解放思想、破除門派是學習的前提。
(二)以德爲本,心懷大愛
傳統中醫醫德,自古有之。從傳說中伏羲、神農的「嘗百草、制九針」,到張仲景的「勤求古訓、博采衆方」和孫思邈的「精勤不倦,大醫精誠」,尤其是「大醫精誠」一文問世以後,後世醫家都將其當作爲醫的師範。其實, 「大醫精誠」中提出的標準,實際上是要求作醫生的人同時是一個修心的人,使自己的心性達到、並保持在一個相當高的水平。「修心、養性、積德、忘我」是空間醫學的靈魂所在,忘我、無私地爲人民服務是人體空間醫學學習者的行動準則。只有忘我、無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才能夠積累自己的德,才能夠獲得好的能量與信息,與大自然形成共享。
自古以來的修煉家都很強調積德,講究「淳德」。《內經》對這個問題講得很深,後人難以理解。「修心、養性、積德、忘我」, 由於淨心的程度不同,所得的能量也不同。淨心程度高,精純的能量貫於全身;靜心程度低,污濁的能量貫於體內。修心,心淨、無污染,才能調節人體內部水的清潔度,調整水的運行與分佈,才能調節人體信息、能量、物質。如此,在應用人體空間醫學方法的過程中,尤其是用心治病的過程中,才能調動自身潛能,使得治療效果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