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空間醫學治療疾病的具體原則

人體空間醫學治療疾病的具體原則


人體空間能量分佈的不均衡,會導致一系列的疾病,“公轉暢通”是人體空間醫學治療疾病的關鍵所在。促進公轉暢通是人體空間醫學治療的總原則。人體空間醫學的用藥與其它治療方法,都無一不與此相關。在實現公轉暢通的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幾點具體原則:


一、打破病名,參考症狀
“西醫的病名,必取決於物理診斷和實驗診斷。” 而“中醫的病,或從病因的性質或突出的症狀,或從病機的所在而命名,雖然比較抽象,但它卻從整體觀出發,局限性比較少。”人體空間醫學提出:打破病名,參考症狀。無論是中醫的還是西醫的病名,一律打破,將症狀作為診斷的參考,直指病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例如胃病,現代醫學將胃病分為萎縮性胃炎、胃潰瘍等等,我們認為應用能量撞擊的方法,啟動下焦能量,使之向上撞擊,胃部功能得以恢復,胃病自然消失。再例如癌症,癌症的原因都是空間能量的高度積聚,通過暢通人體公轉的方式疏散空間高度積聚的能量,就從根本上解決了癌症問題。症狀---是人體微觀領域變化的綜合表露,在參考症狀的過程中,要尋找症狀的至高點查找疾病的根本原因。比如,肚子疼、胸部憋悶、嗓子疼,要從嗓子疼著手治療。治嗓子疼,用桂枝、葛根或者葛根、知母、杜仲,治療背部空間,能量有了出路,嗓子疼就好了。嗓子疼好了,胸部憋悶、肚子疼也就得到了治療。通過至高點查找疾病的根本原因,猶如順藤摸瓜,順著症狀的至高點,查找疾病的根源所在。


二、為積聚的能量尋找出口

人體空間能量的聚積,是形體細胞或臟腑失去活動力所產生的結果。而人體空間能量的聚積,又會影響到形體細胞或臟腑功能活動時的空間。因此,空間能量積聚引起的疾病與細胞或臟腑本體病變有互為因果的關係,二者可以相互轉化,疏散人體空間能量的聚積是解決疾病的關鍵。癌症的治療,尤其如此。而癌症姓“瘀”不姓“毒”。癌症是高能量的積聚,在治療上以疏通為主,不應以毒攻毒。
人體空間的能量是從壓力、濃度高的部位、方向,向壓力、濃度低的部位、方向運動。在公轉這一循環往復的線路上,任何一個部位都擔負著兩種角色,既是上一個部位能量的直接疏散點,又是下一個部位能量的直接動力點。胸部是腹部能量的直接疏散點,又是背部能量的直接動力點,而背部既是胸部能量的直接疏散點,又是尾閭部能量的直接動力點。治療人體疾病,要充分考慮能量積聚部位的直接動力點和疏散點,還要考慮第二、第三疏散點。
◆肝病→肺→背部,治療肝病可從背部入手;
◆腎病→肝→肺部,治療腎病可從肺部入手;
◆脊背→腎→腹部,治療脊椎病可從腹部入手;
◆頭部→胸→大椎,治療頭部病症可從大椎入手。
此外,外焦空間是五臟六腑能量運動的總出口,很多疾病都可以通過外焦空間進行調解。如果臟腑實,則疏散外焦的能量。如果臟腑虛,就增加、宣騰外焦的能量。


三、至實至虛
至實至虛就是調整壓力,是將能量多的部位調動到少的部位。能量多,壓力必然大;能量少,壓力必然不足。將能量從多的部位向不足的部位調動,是為了調整、均衡壓力,調整能量的濃度,使其保持動態均衡的分佈。
所謂“至實”,就是加大能量積聚部位的壓力,使能量壓力積聚到一定的程度,過高的能量自然運動;而“至虛”,就是降低能量不足部位的壓力,使能量壓力降低到一定的程度,加大與周圍能量的壓力差,過高的能量自然向能量不足部位補充。至實至虛的目的,是促進能量的自然流通,並非引動能量運行。


四、運動中實現補瀉

傳統中醫治療,以補瀉為主,“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我們認為人體內部能量運行的特點是由高向低,能量從濃度高的空間向濃度低的空間運行。在這一過程中,高能量得以疏散,低能量得以補充,能量對行經之處的細胞產生撞擊,促使其恢復本來的功能。在運動過程中實現瀉、補、通、散。瀉:瀉起點之實,補:給下方動力,補充下方能量不足;通:在行的過程中起到疏通的作用,疏通行經空間能量的淤滯;消:在行中散熱化結。

 

五、清降清升
人體內,會陰區域為地,其能量上升,肺部區域為天,其能量下降,清升濁降,氣化生焉,三焦通矣,這是正常的能量運行規律。
人體空間醫學提出,實現清升濁降,必須首先要“清降”,也就是要清肺,保證肺部肅降功能的實現。清肺,要疏通外焦,外焦空間只有常清、常空,肺部能量才能越肩胛沿胛縫向外焦運動。清降實現了,人體內部的清升濁降才能實現。如果上焦部位能量淤滯,無法疏通,人體的清升濁降受阻,人體的動力將無法產生。








蒲公英學會歡迎網站公告蒲公英心聲健康資訊人體空間醫學養生篇癌症篇學會會訊 學會課程其他機構課程影像錄像短片學會活動聯絡我們複習重溫講課下載空間醫學下載欄資訊分享網站推介